时间: 2025-06-22 12:31:08 | 作者: 火狐官网app
城市管网建设是城市基础设施的核心组成部分,包括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电力、通信和供热等管线的铺设与维护。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,城市管网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。老旧管网的改造升级、新城区的配套建设以及智能管网系统的推广,成为当前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。行业正通过引入新技术,如非开挖施工技术、智能监测系统和环保材料,来提升管网的安全性、可靠性和效率。未来,城市管网建设将更加注重智能化与可持续性。智能化体现在利用物联网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管网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测和智能调控,提高故障预测与响应能力。可持续性则意味着采用环保材料和技术,减少建设和运维过程中的碳排放,同时,加强雨水收集与再利用、废水处理与回用等水资源管理措施,以应对城市水资源短缺的挑战。《中国城市管网建设行业现状调研及发展趋势变化分析报告(2025-2031年)》全面梳理了城市管网建设产业链,结合市场需求和市场规模等数据,深入剖析城市管网建设行业现状。报告详细探讨了城市管网建设市场竞争格局,重点关注重点企业及其品牌影响力,并分析了城市管网建设价格机制和细分市场特征。通过对城市管网建设技术现状及未来方向的评估,报告展望了城市管网建设市场前景,预测了行业发展的新趋势,同时识别了潜在机遇与风险。报告采用科学、规范、客观的分析方法,为相关企业和决策者提供了权威的战略建议和行业洞察。
地下管线管理归属单位十分混乱,不仅不同用途的管线权属单位不同,相同用途管线权属单位也不同,更叫人惊讶的是就连同一条管线权属单位也不同,通常来说,公用部分属于政府或企业所有,用户使用部分属于使用单位或用户所有,专用部分则属于专用单位所有。
目前,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种类非常之多,包括供水、排水、燃气、热力、电力、通信、广播电视、工业等8大类20余种管线。据统计,每年新铺设和更新改造的市政管网长度超过10万km。
由于城市地下管线有着非常强的隐蔽性,因此,地下管线信息化管理的难度较大。规划设计与建设的步调往往不统一,施工现场情况复杂,致使规划设计不断变更,工程完工时施工图已经改得面目全非。重施工建设、轻资料管理,又导致了竣工验收时缺少地下管线平面位置、管径、竖向标高等准确的基础资料,种种问题导致地下管线的管理资料混乱。
另外,我国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,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。管线管理单位各自为政,缺乏相互配合;造成管线新旧交替,错综复杂,致使许多地方出现修好再挖、马路拉链的现象。例如,旧城区道路改造时因缺乏管线资料,过程往往是:施工开挖——挖断管网——通知管线单位——确认损失——赔偿——修复——继续开挖。
针对以上问题,有学者建议,由政府牵头,协调分工合作,成立由建设局,规划局,电力公司,移动、联通、电信等通信公司,自来水,燃气,路灯天网以及其他管线管理部门共同组成的管理机构,明确各管线责任单位、各地下管线用途性质及其社会属性。由政府统一规划,其他单位不得随意开发占用地下空间。构造一个由政府主导、法规完善、有关部门分工合作、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体系。实施城市管网统一规划,统一建设,统一管理的原则,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最突出的问题,并为以后的城市建设做好长远的安排部署。
体现基于网格化管理模式,依托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,将城市管理由地上设施拓展地下管线,构建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模式;
理清权责单位的同时,建立“数字准,情况明,责任清”的地下管网信息系统。通过将地上资源库与地下综合管网数据库进行整合,构架出地上、地下相结合,完整的全方位的基础数据库。实现各类信息共享,做到每一条管线的标高、管径、用途、材料在网上都清晰可查。
针对城市地下管线都会存在的统筹规划建设难、管线设施权属主体管理混乱、管线“打架”等现象,采用网格化管理理念,将城市地下管线统一纳入城市管理范畴,建设城市地下管线及城市部件数字化档案,构建政府、部门、专业公司和养护部门四级监督指挥调度体系,创新“地上地下一体化管理新模式”。
China Urban Pipeline Network Construction industry status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rend analysis report (2025-2031)